谁能想到,一部战争题材的国产电影,居然能在暑期档热映到让日本人坐不住?
《南京照相馆》上映不过几天,票房已经冲破了8个亿。
有观众看完电影哭得站不起来,也有人散场后当场起立唱国歌。
还有小孩抹着眼泪问爸爸:“日本人为什么没人管?”
影院里哭的人多了,网上说话的人也多了。
可就在大多数人被电影感动、被历史震撼的时候,一些刺耳的声音也冒了出来——
不仅有日本网友“破防”,连国内也有观众站出来要求“下映整改”。
到底怎么回事?
01 日本人坐不住了,大使馆都发话了
电影火了,最先反应过来的不是谁,居然是日本驻华使领馆。
7月29号,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居然专门发了一个“安全提醒”,提醒在华日本人近期“避免在公众场合说日语”,防止“引发不必要的麻烦”。
说白了,就是怕这部电影激起中国民众情绪。
接着,日本东京电视台也跳出来发报道,酸溜溜地说这电影是在“煽动情绪”,是“中国利用影视剧制造反日宣传”。
评论区更热闹,日本网友一边说“这电影是捏造”,一边质疑“南京只有20万人,怎么死了30万?”
还有人甩出那句老话:“中国就是用南京大屠杀来平衡广岛原子弹的死亡数字。”
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眼熟?
几十年过去了,他们不仅没有认错,反而反咬一口,倒打一耙。
这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
02 国内也有人“看不惯”:画面太血腥?挑动仇恨?
更气人的是,不光日本人跳脚,国内也有人跟着唱反调。
有人说:“电影太血腥,不适合小孩看。”
还有人说:“导演在消费爱国情怀。”
甚至还有一批人去举报,说:“这样的电影会激化民族对立,应该下映整改。”
听到这话,很多网友都炸了:“那清明节扫墓是不是也该取消?”
“历史不让拍了,是不是想让下一代人什么都不知道?”
还有人发出了灵魂拷问:“当年被活埋、被奸杀、被烧死的同胞,他们有机会说‘血腥’两个字吗?”
说白了,这部电影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谁是真正记得历史的人,也照出了谁在装睡、谁在洗白。
03 电影为何戳中人心?因为它不煽情,只真实
《南京照相馆》这部电影,没有硬堆特效,也没有煽情的配乐和台词。
它讲的,就是一间照相馆里几个人的事。
但这几个人,不是英雄,不是军官,而是邮差、学徒、小老板、老百姓。
他们一开始,只想保命。可当照片一张张洗出来,日军的暴行一幕幕呈现在眼前,他们开始觉醒,开始想方设法把这些证据传出去。
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——它没有造神,也没有喊口号。
它只是用镜头还原了那段被掩盖太久的真实。
你可以不认识苏柳昌、不认识林毓秀,但你一定能在他们身上看到当年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影子。
04 为啥有些人害怕这部电影?
有人说:“我们要向前看,不要老盯着过去。”
可问题是,不认账的人不是我们,是他们。
从篡改历史教科书,到否认南京大屠杀,到今天面对电影还能大言不惭地说“虚构”,你说我们能不说话吗?
更何况,《南京照相馆》根本不是在“宣扬仇恨”,它说得清清楚楚:我们不是要恨现在的日本人,而是要恨那时候的侵略者。
我们要的,不是复仇,而是记住。
有人怕了,是因为这部电影提醒了他们:
你可以不提历史,但别人不会忘。你想模糊真相,但真相就在那里。
05 从电影银幕,到现实镜头:底片不能丢,真相不能忘
《南京照相馆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?
因为那时候,照相机就是武器,底片就是证据。
电影里,一个年轻的学徒,一个普通的邮差,为了把这些照片传出去,冒着生命危险。
这些照片,后来成为审判日军战犯的重要物证。
这是中国人用命留下的证据,是不能抹掉的真相。
而今天,有些人骂电影“太沉重”“不适合娱乐档期”,可战争从来就不是娱乐,历史也不是调味品。
你可以选择不看,但你不能阻止别人记住。
06 真正的“彩蛋”,是今天的山河无恙
有人说,《南京照相馆》最大的“彩蛋”,不是电影里谁活了谁死了,而是你走出影院,看见大街上的车水马龙,灯火辉煌。
这是前人拼命换来的。
那些说“放下仇恨”的人,你们要知道,真正的放下是建立在认罪和忏悔的基础上。
如果没有认罪,没有反思,那不叫放下,那叫背叛。
所以,电影该继续放,底片要继续洗,真相要继续说。
哪怕有再多的杂音,也挡不住一句话:
山河虽无恙,吾辈当自强。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