圈内有一种说法,认为在巅峰期能够赚到5000万现金,算是精英与普通优秀男人的分水岭。虽然这话有一定道理,但也未必能完全概括一个人职业生涯的所有轨迹。那么,当曾经的精英男士跌落神坛后,他们身上会展现出哪些明显的迹象?是否还有翻盘的机会?以下是三个典型的例子。
1、焦虑与戾气并存,身体状态急剧下滑
小马哥最近因一场直播热搜,引发了不少话题。年过六旬的他,依旧在景区里拼命挣扎,穿着当年《倚天屠龙记》中的戏服,模仿剧中角色的经典台词和动作。然而,在直播过程中,他开始频频摇晃,最后甚至不得不依靠女主播的肩膀来保持平衡。最终,他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,重重摔倒在地,后脑勺狠狠撞在地面,发出了清脆的响声。
小马哥的成名历程并不复杂,他最初凭借琼瑶剧在80年代起步,演过十几部作品,但起初片酬并不高,只有2000元一集(那时人民币价值相对较高)。十年的时间,他大概赚到了300-400万人民币,演技虽被批评浮夸,却非常符合市场需求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开始被观众认知为“咆哮帝”,以大声吼叫、情绪失控的表现风格深入人心。在2000年左右,他的片酬暴涨到100万人民币一部剧,而在言情剧中,他的一集片酬甚至达到了1万美元,整个事业的巅峰期收入高达400万美元。
展开剩余72%然而,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市场的变化,小马哥的演艺事业逐渐下滑。他的那种极具爆发力的表演方式,逐渐不为年轻一代所接受。更糟糕的是,这种大声吼叫的方式已经对他的身体造成了严重的伤害。长时间的高强度发声,不仅伤害了他的声带,还增加了心血管的负担,压迫了肺部的功能,导致身体的“任督二脉”闭塞,情绪日渐压抑,导致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。即使是在夏季炎热的景区,面对35℃的高温,他依然硬着头皮坚持直播,这种焦虑无疑成了他衰退的最大戾气。
2、决策失误与自负,缺乏反思
编剧于正,曾经一度站在中国电视剧界的顶端,但如今的他,似乎早已背离了巅峰。最近,他的新剧《临江仙》被网友们口诛笔伐,尽管我偶尔观看了十几分钟,剧集并没有特别差,但也远称不上好。根本原因是,于正的作品已经陷入了一种“流水线生产”的局面,重复的剧情和过时的制作方式,使得观众逐渐失去兴趣。
于正的巅峰时期作品屡屡被指责为抄袭,而这也成了他标签的一部分。尽管如此,他依旧靠着制作剧集赚得盆满钵满。一次作品的编导酬劳达到2400万人民币,而他作为制片人,通过投资和参与制作,收入突破了5000万。然而,他却未能从外界的批评中吸取教训,也未曾做出过深刻的自我反省。相比其他艺人如何低调道歉、转身自我提升,于正却总是选择硬顶,在公众舆论面前坚持己见,最终给自己带来了难以逆转的舆论危机。
于是,当大部分人都期待他倒台时,他的个人运势也日渐衰退。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,完全无视了自己的失误,最终让他彻底沦为“过气”编剧。
3、执迷不悟,过于依赖过往的资源与人脉
有些男人在过气后,总喜欢依赖自己曾经积累的人脉和资源,仿佛过去的辉煌还能够为他们开辟新的道路。这种过度的自信,往往让他们在不合时宜的情境下做出盲目决策,最终迎来更深的滑坡。
我有个发小,曾是复旦大学电子系的毕业生,还是2GBTF卡全球专利的持有者。在数码相机销量火爆的年代,他通过全球专利授权,年收入曾达到500万人民币,十年总收入超过5000万。在那时,他买了豪宅,开了迈凯伦,过得相当潇洒。然而,随着时光流转,他的家庭破裂,事业也开始走下坡路。曾经的伯乐去世,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。仅剩下的一些人脉,已经不足以支撑他继续前行。于是,他开始做各种不切实际的冒险,忽视了行业的变化,盲目地跟风。
不久前,他跟我谈论了一项新的生意——“水淘金”。他声称自己找到了一条通过水淘法淘金的渠道,这种方法看似简单,却效率极低,每天十多个小时泡在浑浊的河水中,淘金的利润也微乎其微。我提出了几个问题:首先,你是否真的具备优势?其次,你能否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坚持下去?最后,这项生意是否长久可行?
他完全没有听进去我的意见,只是强调毛利率高。我无奈地叹了一口气,这样的冒险注定会失败——没有考量现实条件,单纯凭借过往的经验和人脉,必然走向过气的结局。
过气的男人往往沉迷于过去的辉煌,拒绝接受现实的挑战。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,才能重新找回人生的节奏。
发布于:山东省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