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一瓶看似普通的茉莉花茶,把日本全家便利店推上了风口浪尖。
6月下旬,有顾客在日本全家便利店买了瓶“茉莉花茶”,刚要倒进杯子里,却发现瓶子里有异物——仔细一看,居然像是金属碎片!
虽然这位顾客没喝下去,但把茶送去检测后,厂商吓了一跳:不是个例,可能有227万瓶同类产品,都存在污染风险!
于是,日本全家紧急下令:全国召回,凡是购买过的顾客都可以退货。
这个召回,不是说说而已,几万家门店一起行动,连网站上都挂出了道歉信,责任直接扛下来。
这事一出,日本国内炸了,外媒也跟着报道,很多人说:
“这才是一个企业面对食品安全该有的态度!”
可是,召回真的容易吗?
你以为说退就退、说召回就召回?背后的难度,比你想得大得多:
门店多达一万四千多家,货早就卖出去,还得一瓶一瓶找回来;
消费者有的已经喝了,有的根本不知道这事;
茶是别的公司代工的,责任到底在谁,怕是一时间也说不清。
更何况,金属碎片这事说大不大,说小也真不小——真要喝下去了,伤胃伤肠道不说,出了人命怎么办?!
再看中国,类似的事也刚发生过
就在上个月,国内某知名茶饮品牌“茉莉奶白”,也被曝光:顾客在店里喝出塑料袋残片!甚至有人称自己腹泻、恶心、身体不适,后来才发现茶里有问题。
可我们是怎么处理的?
——不是全国召回,不是登报致歉,而是:
临时关停几家门店;
对当事顾客私下联系;
各地门店继续照常营业。
你说,这对消费者公平吗?
网友吵翻了:谁的处理更真诚?
有人说:
“日本人这方面真严谨,一出事就全网召回。我们这边呢?出了问题只会公关。”
也有人说:
“也别太盲目崇洋,召回成本太高了,咱国家门店太分散,也有自身难处。”
但更多人关注的是:
万一喝下去了,出了问题谁负责?企业的道歉算数吗?
在信息透明度上,日本企业确实做得更“明牌”一些,甚至把茶瓶上的批号、保质期写得清清楚楚,方便顾客对号入座。
而国内呢?很多时候,出了问题,消费者要在网上搜半天,也找不到一条明确说明“你买的这一批是不是问题批次”。
一瓶茶,喝出的是责任感,还是敷衍?食品安全,不是一句“我们在调查”就能交代清楚。顾客最怕的,不是出问题,而是出了问题后,没人负责。
你怎么看?
是不是我们也该学一学这种“说召回就召回”的态度?你觉得中国品牌的危机处理,够坦诚吗?
本文基于公开媒体报道撰写,事件涉及信息以品牌官方公布及媒体消息为准,内容旨在引发对食品安全及企业责任的关注,不构成任何商业评价。
文章准确信息来源自日本全家便利店官网
涨8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